建筑学人 Vol.08
坚固并不是建筑的唯一要素,实用与美观同样不可或缺。
——维特鲁威
-
「Atelier LXL」是我们两个青年建筑师工作室的起点,做这个公众号是想要更多地分享我们的见闻和思考。
「建筑学人」这个栏目会介绍一些建筑专业性的内容,学术性会更强,也会链接身边和这个行业相关的人,打开一些新鲜的学习视角。分享这些内容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事建筑行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成为优秀的建筑人。
🔗
「Atelier LXL」官方网站
https://zh.atelier-lxl.com/
(手动复制至浏览器打开)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就在他的著作《建筑十书》中阐明,坚固并不是建筑的唯一要素,实用与美观同样不可或缺。这句话不仅明确了建筑的双重性,也注定建筑师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工程师与艺术家。
两个月前,八位富有创作热情的年轻建筑师们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gmp汉堡总部里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带来了一番别样的德国生活(🔗《独家专访|在gmp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而这次,我们采访了位于gmp汉堡总部的两位项目合伙人福克玛 ·西弗斯先生(Volkmar Sievers)与扬·博拉斯科先生(Jan Blasko)。他们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建筑的理解和认知。
-
福克玛 ·西弗斯
Volkmar Sievers
项目合伙人
扬·博拉斯科
Jan Blasko
项目合伙人
-
●曼海姆美术馆 / ©gmp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 ©gmp
●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主楼 / ©gmp
●南京金融城一期 / ©gmp
●浙江国贸总部大楼 / ©gmp
-
当初,为什么决定成为一名建筑师?
福克玛 ·西弗斯
那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我15岁的时候,叔叔给了我一本教会的书,上面有许多精美的平面,当时也是出于好奇,我把那些平面都临摹了出来,那次经历让我日后决定成为一名建筑师。虽然那时的我还未成年,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扬·博拉斯科
好问题!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对工程技术感兴趣,当然还有艺术。不过学艺术在德国是个不容易赚钱的职业,但是建筑不一样,它融合了二者,来源于艺术,然后通过技术去实现,最关键的在于它是具象化的事物。我的好些朋友每天不是写Excel就是做咨询,但是建筑师呢,他们的成果最后都能落成实现,是不是很有成就感(笑)!
西弗斯先生,您也毕业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当时冯·格康先生是否还在大学任教?这对您之后选择加入gmp有什么影响吗?
福克玛 ·西弗斯
作为学生,我就对gmp有所了解,知道它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当然,我也很认同gmp的设计。但是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gmp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不是非去不可,而是再三思索后才做出的决定。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也逐渐学会去理解和欣赏gmp。当然,汉堡也是一座相当棒的城市,我非常喜欢这里。
提到冯·格康先生,我在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念书的时候就已经是他的学生了,了解他的设计思路和逻辑。他作为大学教授传授给我们的理论知识,与他作为gmp的创始人所秉承的设计理念是非常一致的。
您的毕业设计是冯·格康先生执导的吗?
福克玛 ·西弗斯
对,我在他那里完成了Diplomarbeit,也就是今天的Master Thesis。
其实在选择冯·格康教授作为我的毕设指导老师前,我就在他那做过其他的项目。我认为这不仅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因为,在选择一名教授作为毕设指导老师前,应该通过其他项目预先了解这位教授的设计方法。之前我就在他的指导下做过一个汉堡的高层设计,我觉得还可以,他也觉得挺不错,所以我就顺理成章的来到了汉堡(笑)。
●gmp创始人冯·格康教授与玛格教授
博拉斯科先生,当初您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加入gmp。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扬·博拉斯科:
这得从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说起,当时gmp设计了一座名为Christ Pavilion的教堂,虽然看上去四四方方,但是围绕教堂的回廊却极为出彩。你们见过这栋建筑没?(翻开一本书)你们看,在一块块双层玻璃间填充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有天然的,有人造的。这些材料在阳光的照射下,塑造出了一种极富神秘感的戏剧性空间。想象一下,人们在其中沉思或是祈祷,是不是特别有感觉?
后来我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毕业后也意识到,建筑就是建筑师思想的一种体现。既然gmp的设计让我印象如此深刻,说明它的背后一定有一群优秀的建筑师,作为学生我当然想认识他们,于是就申请了这里的实习,然后在这里工作。
●Christ Pavilion / ©gmp
所以您在完成实习后就留在这里工作了吗?
扬·博拉斯科
是的,2003年的时候经济状况不怎么好,建筑行业也是。想毕业就进入事务所工作实在太难,所以很多学生都选择先实习,我也不例外。
从2002年的夏天到来年冬天,我都在这里实习。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当时的合伙人Joachim Zais先生与项目合伙人Wolfgang Haux先生。巧的是,在我04年毕业的时候,他们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加入他们,就这样我又来到了gmp,一干就是16年。
二位毕业于不同的时代,以自身的角度出发,你们认为当时的学生与现在的学生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扬·博拉斯科
我是2004年毕业的,在我看来今天的学生和当时相比,笔头儿功夫差了一些。虽说今天的软件能够很好的辅助人们做设计,但手绘却可以迅速清晰地传达出设计者的意图,可惜的是今天的学生逐渐失去了这个能力。比如绘制一张1:500的图,由于在电脑上没有比例,设计师很容易在设计初期就陷入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之中,而不能概括的表达出自己的设计。
今天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电脑,虽然在各种软件的辅助下设计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证,但是必须意识到,真正的任务是要靠我们的大脑去完成的。电脑只是一个工具,就像笔一样。
福克玛 ·西弗斯
我那个年代与今天完全不同。至少没有AutoCAD、Rhino或者Sketchup,所有的东西都得手绘。
今天,建筑教育的重点是设计,而不是构造。不是去让你建造一栋房屋,而是去设计一栋。以前,学生们在完成建筑构造方面的学习后,懂得如何去建造房屋,之后就可以去事务所工作,然后再做打算,计划自己的未来。
但现在,一名学生想在事务所工作,就必须首先进行实习,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因为在大学里,没有人会告诉你在事务所该如何工作,教授和助教只是培养你的设计能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只有少部分人在做设计,大部分的人都在解决建造和构造方面的问题。
西弗斯先生,30多年前您加入gmp的时候,公司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又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福克玛 ·西弗斯
当然不同啦(笑)。这是家大公司,刚来这里的时候我谁都不认识,一切都是崭新的。坐在身边的都是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我挺羡慕他们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工作压力小,时间也充裕,同事们经常能在休息的时候坐下来聊聊天,现在这种机会越来越少啦。
●gmp汉堡总部 / ©gmp
您觉得,当身份从学生转变为建筑师后,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福克玛 ·西弗斯
当学生无钱可挣啊(笑)。
不过话说回来,参加工作后身上的压力变大了。学生的重点是做好一个设计,而建筑师的责任可不仅是做好一个设计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赢得竞赛,这对于事务所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大家发工资(笑)。换句话说,这是企业效益驱使的。在学校里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他们的设计,同时也不必考虑中标的事情,但这在事务所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gmp在中国走过了第20个年头,积累了大量的建筑实践。在你们看来,中国项目与德国项目的区别在哪?
福克玛 ·西弗斯
说到中德两国间的区别,我认为在中国做设计相对自由和灵活,能将很多概念融入其中。比如高层设计,在德国有着相当大的限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周遭的环境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在中国则遵循着不同于德国的理念,这给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扬·博拉斯科
是这样的。此外我还觉得方案在推进时,gmp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德国项目除了结构方的技术指导,基本上都由gmp独立完成。虽说有的人认为可以将施工图交给其他公司来做,但总的说来,我们都是自己设计,自己画施工图。所以这需要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他们熟知各个领域,并且对所有的环节负责。如果出了问题,那业主可是会找我们麻烦的(笑)。
但在中国,则相对自由一些,因为我们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并没有施工图的资质,所以我们的负担更小。但是这也会导致一些设计理念难以执行,因为我们不得不考虑合作院的意愿,他们承担的责任更大。
●柏林主火车站 / ©gmp
●中国国家博物馆 / ©gmp
博拉斯科先生,您曾在上海gmp工作过,那么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您有了这段经历?
扬·博拉斯科
一方面,这是公司的安排。汉堡与柏林会定期安排建筑师去中国工作,这样可以更好地贯彻gmp的设计理念与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在上海的几年里,我读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从初唐盛世到闭关锁国,从鸦片战争到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增进了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和尊重。
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上海的那段经历吗?那里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怎样?和现在的汉堡又有什么不同呢?
扬·博拉斯科
当然不一样啦,毕竟是15年前。2006年,上海办公室刚刚成立三年,正值公司发展的初期,当时的办公室不大,只有25到30人,但环境很不错。
其实我对上海向往已久,因为之前读过一本书,讲述的是1986年一位德国大众的汽车经理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真的难以置信,很难想象上海在这30多年间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还有一点就是工作强度。在上海或者说在中国,每个人都忙碌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一切皆有可能。
在完成的项目中,哪个项目让你们最为满意?
福克玛 ·西弗斯
每个项目都各有特色,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觉得应该是曼海姆美术馆(Kunsthalle Mannheim)。不仅是外观,内部空间塑造得也很棒!体量的穿插、空间的开放与封闭。它的那种氛围和空间感给予了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一种绝佳的感官体验。
之前场地上有南北两栋建筑,南侧的既有建筑被改造、翻新,而北侧的建筑因为功能和空间等原因,无法满足布展需求而被迫拆除。所以我们在原址上修建了这座新馆。同时将新老建筑联系起来。一起作为曼海姆美术馆使用。这座建筑得到了很多私人捐赠,资金上相对充裕,所以我们的设想都很好地实现了,最后建成的效果也不错。
●曼海姆美术馆 / ©gmp
●曼海姆美术馆 / ©gmp
扬·博拉斯科
嗯,好几个项目我都挺满意的(笑)。
比如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场地中央的水面将不同的场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竞赛到扩初,这个设计概念一直延续下来。还有就是南京金融城一期,十栋高层聚集在一个仅6万方的场地内,密度之大可以想象,但即使如此,这个项目的最终品质也相当不错。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 ©gmp
●南京金融城一期 / ©gmp
你们作为项目合伙人,在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福克玛 ·西弗斯
我觉得把任务合理地分配给大家,让每个人都能充实地工作,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笑)。
一个团队的工作速度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我需要权衡未来几个月的工作量,而不仅仅是今天或者明天的工作,以便每个项目都有足够的人手来完成。
扬·博拉斯科
对我来说,在2019年成为项目合伙人后,责任更大了。这不仅体现在项目的数量,也反映在项目的把控能力上。注重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对员工负责的时候,也要考虑业主的感受。同时也要避免设计团队的成果与业主的预期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偏差。
所以,经过这两年多的磨合,我也逐渐认识到,作为项目合伙人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采访的最后,对于像我们这样刚刚走出学校,开始建筑师生涯的年轻人们,二位有怎样的寄语?
扬·博拉斯科
我希望年轻人要保持一颗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或者说是求知欲。比如目前的火车站项目,合作方经常否定我们的想法,要么“做不了”、要么“有问题”。这时我们就应该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是真的无法解决?还是有其他可能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行不通而放弃它。工作就是这样,经验来源于勤学好问。不要总是一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的表情。保持好奇心,不懂就去问,不要默默地承受结果。
福克玛 ·西弗斯
我也这样认为,最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并且保持开放的心态。好比在不同的国家和公司经历着不同的项目。就像你们身在德国,能够参与德国、欧洲、中国乃至其它国家的项目。通过这样的经历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目前,你们主要参与的是设计阶段,但随着项目的深入也需要考虑建造问题、结构问题,有时甚至需要去工地考察,等等。
对你来说,下一个项目也许并不是火车站,而是高层或者学校。你们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个点上,而是应当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去看看其他公司做了什么,也许不仅是建筑设计。我觉得这对于年轻人是很有帮助的。
-
作为年轻的建筑师,我们眼下所做的事或许与大师们有着云泥之别,但经手的每一个项目、每一张图纸里都藏着建筑师的赤子之心。正如加缪在散文集《反与正》的自序里说:“这些笨拙的篇章比以后的一切篇章里,都有着更多真正的爱。”
在此,非常感谢两位项目合伙人,从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带来宝贵的亲身经历,也让大家从另一种角度认识建筑师这份游走在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职业。再次感谢!
-
关于「Atelier LXL」
Atelier LXL由骆典、刘翔于2020年在德国汉堡联合成立,二人师从于德国著名建筑师沃尔克·斯塔布教授(Prof. Volker Staab),并先后在gmp、ksp、wulf Architekten等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就职,参与设计了包括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第二图书馆以及伯尔尼应用技术大学在内的中国及欧洲多个大型文化项目。
Atelier LXL was founded by Luo Dian and Liu Xiang in 2020, Hamburg, Germany. Luo Dian and Liu Xiang, acknowledged German architect Prof. Volker Staab as their master, served for gmp, ksp, wulf Architekten and other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rchitecture office. They participated in designing many China and Europe's large-scale cultural projects,including Shenzhen Art Museum, Shenzhen Second Library and Ber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etc.
Atelier LXL秉承德国建筑设计的风格,其每一次建筑实践都是对当下的思考:场所、建筑与人是不可割裂的三者。对场所的理解赋予了建筑一以贯之的精神;借由场所烘托出的情境也将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这些记忆与精神继而会引发人与建筑之间的共鸣。
Atelier LXL adopts the style of German architectural design. Its each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s a reflection on the present: site, architecture and people are inseparable. The understanding of sites gives the building a consistent spirit, and will also evoke deep memories, which in turn evoke resonance between people and architecture.
- END -
©ATELIER LXL